第6章
“多少年前的事儿了,您还记着呢。”阎止道,“倒是我,还没向您贺一句升迁。”
时长聿刚看过曾纯如的卷宗,他见了阎止心中欣慰,面上却难有喜色。
“一晃七八年没见你,都还好吗?”他问。
“一切如常。”阎止道,“有劳时大人惦记了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时长聿道,“刚刚当着傅小将军,许多话我没有问。你怎么和他在一块呢?”
“说来话长,”阎止捡着要紧的说了,末了道,“傅长韫要找的人却拿着国公府的旧物。我一早就疑心,关于当年的事情,扈州会不会有人知道些什么。”
时长聿看看他:“衡国公的事你还要查吗?”
“我必须查。”阎止侧头看向他,目光冷亮如泉,“当年皇上的旨意语焉不详,要把人杀了,却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有,国公爷凭什么就得死?别人认,我得讨个说法。”
时长聿叹了口气,不说话了。他捻着茶杯,碧螺春的香气萦在鼻尖,一点记忆却慢慢浮上来。
多年以前,他见到阎止是在一场私宴上。他隔壁的包房似是包了人,酒气熏天又叫又骂,闹出来的动静听着是要出事。他不由探头看了看,却不料刚一推门,却见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小琴师从中一头撞了出来,衣衫乱着,头上鲜血如注,一双眼睛却亮的惊人。
“你是知县大人,”那小琴师抓着自己的衣袖,声音发颤,却一点惧色也没有,“我知道你在查案子,你救我,我有线索给你。”
案子了结以后,他把这小琴师带回府衙养伤,在收拾他东西的时候,却无意中看见了那支玉蝉簪。
“你是什么人?”时长聿一时惊诧,跑到他床前讯问他,“这是不是你偷的?”
“这就是我的东西,衡国公是我父亲。”阎止苍白着一张脸,支起上身与他对答,“时大人若是要避嫌,我马上就走,只记得您的仗义相助。”
时长聿沉默许久,也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,把那簪子放回了他枕边。
“自己好好收着吧,”他轻声道,“往后,不要让别人发现。”
杯中的碧螺春放凉了,青绿的茶叶旋转飘浮,打着圈落到杯底。阎止伸手给他添上些热水,出言提醒道:“时大人?”
时长聿一下回了神,兀自摇一摇头,如坠梦中。他低头抿了口茶定定神,这才接着问道:“这趟扈州,你是非去不可了?”
“是。”
时长聿默了片刻,看向他道:“凛川,你要知道,扈州搅在太子和瞻平侯之间,不会是个太平的地方。你这一去,不知会惹上多少麻烦。”
“不惹麻烦便能安稳吗?”阎止反问,“西北军在边境鞠躬尽瘁,人尽皆知,眼下不是一样被人逼得无路可走。且不说我,单看着傅长韫。他但凡有一点办法,又何至于此?”
“你啊,”时长聿也说不过他,“身渉朝局,难免是非。你离了陇西部,要自己保重。”
“我知道,”阎止颔首道,“时大人不必担心。”
“怎么能不担心。”时长聿瞪了他一眼,“京城那边,太子和瞻平侯府如有刁难,我这边拦得住。你们只管查案,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
谢谢阅读。
第5章 琴师
扈州处交通要塞之地,四通八达,连接南北。过往的商人旅客多在此歇脚暂住,因此成了北方最为繁盛的一处城池。
相比于偏僻的梅州而言,扈州实属繁华,自然也忙碌的多。商铺鳞次栉比,晚间好不琳琅夺目。尚是清晨,街上的铺子还没有开门。而一些小商家却早早地在街边出了摊,招待着早早前去上工的人。
街边一个稍整洁些的小摊前,三个商人打扮的人围着一张小桌坐着,正是阎止三人。
阎止坐在傅行州身边,埋头吃着馄饨,看得出是相当满意。林泓坐在两人对面,抱着臂盯着面前飘着油星的面汤,面色不悦,碗里半新不旧的白瓷勺更是碰也没碰一下。
“你就非挑这种地方吗?”林泓道,“再过两条大街就是扈州府衙,想吃什么没有,跑来吃这种路边摊。”
“那你自己去吧。”阎止头也没抬,更是不耽误吃,“又不是我们拉你来的。”
林泓气结。昨日深夜,阎止两人正商议往扈州时,林泓从梅州追了来。
仅凭曾纯如与赖兴昌勾结的证据,林泓无法完成卷宗向上级交代。他连夜追来,说什么也要跟着去扈州。
阎止听完转身就回房去了,半句话也没交代。林泓对着曾纯如的供词研究了一夜,天色将明正打算补个觉,阎止敲敲门扔给他一身商人打扮,随即套上车出城去了。
林泓本就头晕脑胀,再对上这一碗没干没净的馄饨。饥肠辘辘,更生气了。
阎止把一碗馄饨吃光,将勺子往碗里一放,站起身来:“好了,走吧。”
林泓没忍住,终于问道:“到底为什么要打扮成这样?”
傅行州回过头来:“林大人可知道,我们今天要去哪儿?”
“不是扈州府衙吗?”林泓问。
傅行州道:“曾纯如的供词说的明白。如果他的话是真的,纪明深居扈州多年,掌管当地兵权不说,与当地府衙更是联系紧密。林大人直接上前询问,空口无凭,能听到几句实话?”
“那要去哪儿?”
傅行州道:“扈州有一富商,名张连江。此人富可敌国,连京城都有所耳闻,前些年更是将他家的嫡女嫁到了京畿防务司殿前侍卫门下。虽说是做妾,但嫁到京城,也不是一般商贾之家能做到的。”
“你是猜测,张连江兴许与扈州府衙有所勾连?”林泓问,“行,有可能。但是这跟纪明有什么关系?就算他们官官相护,对眼前的案子也没帮助吧?”
阎止在一旁揶揄起来:“在曾纯如的供状底下,还有一份扈州近来要事的节略,是我请时大人整理的。林总兵是对着供状琢磨得花了眼,居然没看到吗?”
他这样一说,林泓也有了点印象,供状下似乎是压了个什么,但自己没有在意。
阎止见他愤愤地瞪着自己,理亏又说不出什么,心情好了不少。他见好就收,与两人向棚外走去。
阎止道:“张连江明日五十大寿,要在张府大摆寿宴。他对外邀请的名单上,官僚里头一号请的就是纪明。而据翻查资料的小吏讲,张连江每每过寿,纪明总是第一号的座上宾。两人从不掩饰。”
林泓的脑子总算是跟上了一次,问道:“两人相交密切,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”
“从张连江把女儿嫁到京城后,”傅行州道,“也就是从同一年开始,纪明调任扈州,从此开始发迹的。”
林泓闻言,心中将两人联系迅速梳理,一时间设想出多种可能性。但他还未深想,只见张府大门已在眼前。
张家大门富丽堂皇,上饰一水的灰瓦,纤尘不染。内梁是楠木整雕的一条八仙过海图,金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富贵逼人。门口此刻张灯结彩,用满了红绸瑞兽往喜庆里装点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迎亲了。
许多商人慕名而来,都借着这个时机前往结交。门口排出一条长长的队伍,张家家仆忙不停地给众人登记着姓名,根本顾不上招呼。
林泓望着乱哄哄的队伍一脸嫌恶:“必须排这个队吗?”
阎止瞥了他一眼,背起手径直向大门走去。
傅行州则从袖中拿出来三份拜帖,在林泓眼前晃了晃,好言相劝道:“林大人,下次要跟着什么事,还是早点来的好,一问三不知,显得多没意思啊。”
大概是因为人群吵闹,加之一晚上没睡,林泓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。他无比后悔地跟上前去,心想自己一定是和扈州犯冲。
张家的下人引着三人绕过花厅,周围立刻安静下来。林泓回望张府一路前来门廊幽深,移步换景,不由感叹这大宅修造精密,所谓一掷千金并未虚言。
侍女引着三人在一间花阁中坐了,侍立在旁又笑道:“三位是贵客,张府招待不周,还请见谅。请您几位先做歇息,奴婢就在阁外候着,有事可随时唤我。”
她说着,茶水点心便随之送上来,琳琅满目地铺了整桌。傅行州大略一扫,光是他眼前的几道茶点,就得耗去上百两银子不止。
阎止擎起一杯茶,是上好的龙井。他搁在鼻尖嗅了嗅又放下,向那侍女问:“你家老爷在府上吗?”
侍女福身,恭敬道:“老爷今日出门去了,嘱咐我们仔细招待各位贵客。明日寿辰,老爷再宴请各位一叙。”
这话答的滴水不漏,阎止没能试探出什么来。侍女见他垂眼沉思,没有再要问的,行了个礼便径自退下了。
不多时,院子里响起一阵丝竹声,随后便有婉转的唱戏声从中心的凉亭里传出来。
傅行州循声望去,只见亭中一小旦身着鹅黄,手持纨扇,妆扮得十分精致,正飞着眼波向四周的几个花厅望过来。他是清唱,仅有一琵琶伴奏,更显得声调清丽,又颇带着几分青涩。
时长聿刚看过曾纯如的卷宗,他见了阎止心中欣慰,面上却难有喜色。
“一晃七八年没见你,都还好吗?”他问。
“一切如常。”阎止道,“有劳时大人惦记了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时长聿道,“刚刚当着傅小将军,许多话我没有问。你怎么和他在一块呢?”
“说来话长,”阎止捡着要紧的说了,末了道,“傅长韫要找的人却拿着国公府的旧物。我一早就疑心,关于当年的事情,扈州会不会有人知道些什么。”
时长聿看看他:“衡国公的事你还要查吗?”
“我必须查。”阎止侧头看向他,目光冷亮如泉,“当年皇上的旨意语焉不详,要把人杀了,却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有,国公爷凭什么就得死?别人认,我得讨个说法。”
时长聿叹了口气,不说话了。他捻着茶杯,碧螺春的香气萦在鼻尖,一点记忆却慢慢浮上来。
多年以前,他见到阎止是在一场私宴上。他隔壁的包房似是包了人,酒气熏天又叫又骂,闹出来的动静听着是要出事。他不由探头看了看,却不料刚一推门,却见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小琴师从中一头撞了出来,衣衫乱着,头上鲜血如注,一双眼睛却亮的惊人。
“你是知县大人,”那小琴师抓着自己的衣袖,声音发颤,却一点惧色也没有,“我知道你在查案子,你救我,我有线索给你。”
案子了结以后,他把这小琴师带回府衙养伤,在收拾他东西的时候,却无意中看见了那支玉蝉簪。
“你是什么人?”时长聿一时惊诧,跑到他床前讯问他,“这是不是你偷的?”
“这就是我的东西,衡国公是我父亲。”阎止苍白着一张脸,支起上身与他对答,“时大人若是要避嫌,我马上就走,只记得您的仗义相助。”
时长聿沉默许久,也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,把那簪子放回了他枕边。
“自己好好收着吧,”他轻声道,“往后,不要让别人发现。”
杯中的碧螺春放凉了,青绿的茶叶旋转飘浮,打着圈落到杯底。阎止伸手给他添上些热水,出言提醒道:“时大人?”
时长聿一下回了神,兀自摇一摇头,如坠梦中。他低头抿了口茶定定神,这才接着问道:“这趟扈州,你是非去不可了?”
“是。”
时长聿默了片刻,看向他道:“凛川,你要知道,扈州搅在太子和瞻平侯之间,不会是个太平的地方。你这一去,不知会惹上多少麻烦。”
“不惹麻烦便能安稳吗?”阎止反问,“西北军在边境鞠躬尽瘁,人尽皆知,眼下不是一样被人逼得无路可走。且不说我,单看着傅长韫。他但凡有一点办法,又何至于此?”
“你啊,”时长聿也说不过他,“身渉朝局,难免是非。你离了陇西部,要自己保重。”
“我知道,”阎止颔首道,“时大人不必担心。”
“怎么能不担心。”时长聿瞪了他一眼,“京城那边,太子和瞻平侯府如有刁难,我这边拦得住。你们只管查案,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
谢谢阅读。
第5章 琴师
扈州处交通要塞之地,四通八达,连接南北。过往的商人旅客多在此歇脚暂住,因此成了北方最为繁盛的一处城池。
相比于偏僻的梅州而言,扈州实属繁华,自然也忙碌的多。商铺鳞次栉比,晚间好不琳琅夺目。尚是清晨,街上的铺子还没有开门。而一些小商家却早早地在街边出了摊,招待着早早前去上工的人。
街边一个稍整洁些的小摊前,三个商人打扮的人围着一张小桌坐着,正是阎止三人。
阎止坐在傅行州身边,埋头吃着馄饨,看得出是相当满意。林泓坐在两人对面,抱着臂盯着面前飘着油星的面汤,面色不悦,碗里半新不旧的白瓷勺更是碰也没碰一下。
“你就非挑这种地方吗?”林泓道,“再过两条大街就是扈州府衙,想吃什么没有,跑来吃这种路边摊。”
“那你自己去吧。”阎止头也没抬,更是不耽误吃,“又不是我们拉你来的。”
林泓气结。昨日深夜,阎止两人正商议往扈州时,林泓从梅州追了来。
仅凭曾纯如与赖兴昌勾结的证据,林泓无法完成卷宗向上级交代。他连夜追来,说什么也要跟着去扈州。
阎止听完转身就回房去了,半句话也没交代。林泓对着曾纯如的供词研究了一夜,天色将明正打算补个觉,阎止敲敲门扔给他一身商人打扮,随即套上车出城去了。
林泓本就头晕脑胀,再对上这一碗没干没净的馄饨。饥肠辘辘,更生气了。
阎止把一碗馄饨吃光,将勺子往碗里一放,站起身来:“好了,走吧。”
林泓没忍住,终于问道:“到底为什么要打扮成这样?”
傅行州回过头来:“林大人可知道,我们今天要去哪儿?”
“不是扈州府衙吗?”林泓问。
傅行州道:“曾纯如的供词说的明白。如果他的话是真的,纪明深居扈州多年,掌管当地兵权不说,与当地府衙更是联系紧密。林大人直接上前询问,空口无凭,能听到几句实话?”
“那要去哪儿?”
傅行州道:“扈州有一富商,名张连江。此人富可敌国,连京城都有所耳闻,前些年更是将他家的嫡女嫁到了京畿防务司殿前侍卫门下。虽说是做妾,但嫁到京城,也不是一般商贾之家能做到的。”
“你是猜测,张连江兴许与扈州府衙有所勾连?”林泓问,“行,有可能。但是这跟纪明有什么关系?就算他们官官相护,对眼前的案子也没帮助吧?”
阎止在一旁揶揄起来:“在曾纯如的供状底下,还有一份扈州近来要事的节略,是我请时大人整理的。林总兵是对着供状琢磨得花了眼,居然没看到吗?”
他这样一说,林泓也有了点印象,供状下似乎是压了个什么,但自己没有在意。
阎止见他愤愤地瞪着自己,理亏又说不出什么,心情好了不少。他见好就收,与两人向棚外走去。
阎止道:“张连江明日五十大寿,要在张府大摆寿宴。他对外邀请的名单上,官僚里头一号请的就是纪明。而据翻查资料的小吏讲,张连江每每过寿,纪明总是第一号的座上宾。两人从不掩饰。”
林泓的脑子总算是跟上了一次,问道:“两人相交密切,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”
“从张连江把女儿嫁到京城后,”傅行州道,“也就是从同一年开始,纪明调任扈州,从此开始发迹的。”
林泓闻言,心中将两人联系迅速梳理,一时间设想出多种可能性。但他还未深想,只见张府大门已在眼前。
张家大门富丽堂皇,上饰一水的灰瓦,纤尘不染。内梁是楠木整雕的一条八仙过海图,金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富贵逼人。门口此刻张灯结彩,用满了红绸瑞兽往喜庆里装点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迎亲了。
许多商人慕名而来,都借着这个时机前往结交。门口排出一条长长的队伍,张家家仆忙不停地给众人登记着姓名,根本顾不上招呼。
林泓望着乱哄哄的队伍一脸嫌恶:“必须排这个队吗?”
阎止瞥了他一眼,背起手径直向大门走去。
傅行州则从袖中拿出来三份拜帖,在林泓眼前晃了晃,好言相劝道:“林大人,下次要跟着什么事,还是早点来的好,一问三不知,显得多没意思啊。”
大概是因为人群吵闹,加之一晚上没睡,林泓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。他无比后悔地跟上前去,心想自己一定是和扈州犯冲。
张家的下人引着三人绕过花厅,周围立刻安静下来。林泓回望张府一路前来门廊幽深,移步换景,不由感叹这大宅修造精密,所谓一掷千金并未虚言。
侍女引着三人在一间花阁中坐了,侍立在旁又笑道:“三位是贵客,张府招待不周,还请见谅。请您几位先做歇息,奴婢就在阁外候着,有事可随时唤我。”
她说着,茶水点心便随之送上来,琳琅满目地铺了整桌。傅行州大略一扫,光是他眼前的几道茶点,就得耗去上百两银子不止。
阎止擎起一杯茶,是上好的龙井。他搁在鼻尖嗅了嗅又放下,向那侍女问:“你家老爷在府上吗?”
侍女福身,恭敬道:“老爷今日出门去了,嘱咐我们仔细招待各位贵客。明日寿辰,老爷再宴请各位一叙。”
这话答的滴水不漏,阎止没能试探出什么来。侍女见他垂眼沉思,没有再要问的,行了个礼便径自退下了。
不多时,院子里响起一阵丝竹声,随后便有婉转的唱戏声从中心的凉亭里传出来。
傅行州循声望去,只见亭中一小旦身着鹅黄,手持纨扇,妆扮得十分精致,正飞着眼波向四周的几个花厅望过来。他是清唱,仅有一琵琶伴奏,更显得声调清丽,又颇带着几分青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