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县令庶女 第232节
郑獬看着陈允渡的肩背,顿时一阵安心从心底而生,托了陈允渡的福,他头一次站在这么靠前的位置,视野开阔是开阔,就是离陛下忒近了些……等等,刚刚照泓说陛下并非针对他,难不成指的是自己?
郑獬在心中为陈允渡点了根蜡。
朝会上的皇帝与亭台中的宛如两人。后汀院的陛下会为私情所牵肠,但御座关乎大宋及千万生民,他冷静自持,一件件处理着各方传递上来的消息,在做出抉择时,下意识地看向陈允渡。
“陈卿有何话说?”
陈允渡也是能将公私分开的人,分析利弊一如既往言简却直击要害,皇帝时而思索时而颔首,场面一派君臣亲厚。
众官员瞧在眼底,心中有了答案。
看来昨日陈大人晚归并非是惹怒天颜,说不准只是官家找他有些事需要解决呢。
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:与陈大人交好,百利而无一害。
待朝会接近尾声,辰时没能及时在陈允渡面前刷脸的臣子纷纷摩拳擦掌,只待官家一声令下,便上前与陈允渡结个善缘。
“若无人有事禀报,今日便议到此处,”皇帝说的口干舌燥,他轻咳一声,“众卿退下吧。陈爱卿,你留下。”
准备上前的众官:“?”
还来?
但皇帝站着不动,显然是要等陈允渡一道走。众官员悻悻摸了摸鼻子,麻溜地向皇帝行礼后,三两退出了大堂。
“看来陈大人还是颇得圣心。陛下接连召见,说不准是有什么要事嘱托给他。我有一个侄儿在户部做事,往后可要告诫他多跟在陈大人身后学着点。”
“合该如此,陈大人年少有为,想来那些传言不可信。”
“说起来昨日我就好奇了,陈大人刚从相州回来,怎么那么快就传言失去圣心,今日想来,说不准有人刻意造谣生事。”
张洙是唯一一个没有动的人。
第186章
耳畔的话语像一根根的针,用力地戳在他的胸口。
凭什么?他都听从了父亲的话与堂姊打好了招呼,为什么官家还与陈允渡关系这般密切?
“陛下——”张洙胸口的火越少越大,他握紧了拳头,紧紧地看着上首那个人。
明明那个人在姐姐面前,还会亲切地让他不必拘泥世俗礼仪,直接称呼他为“姐夫”。可现在为什么又要一而再、再而三站在陈允渡身边,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打张家的脸?
“张洙,朕与陈卿有话商议,”皇帝道,“若无旁的事,你先回去。”
“陛下,他可是——”
“退下!”皇帝声音冷了几分,“你连朕的话都不听了吗?”
皇帝的怒音在殿内回转,一时间,宫女和太监纷纷俯首下拜,“陛下息怒。”
陈允渡也跟着一道俯首:“陛下,正事要紧。”
张洙几乎在皇帝刚呵斥完便麻溜地跪在地上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他心中后知后觉地弥漫上悔意,自己当真被一时气恼冲昏了头脑,竟不管不顾地找君主要说法。他颤抖着嘴唇道:“陛下,臣知错。”
“看你在堂姊的份上……”皇帝深吸一口气,挥了挥袖,“只罚你禁足半个月。退下吧。”
张洙仍在后怕,听闻责罚,连忙叩首,“臣叩谢陛下。”
皇帝不再看他,转身离开。
宫道上除了洒扫的宫女和端着托盘行色匆匆的小太监再无他人,遇见圣驾威仪也自发俯身,做到不闻不听。皇帝赌气般跨步向前走,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该等一等陈允渡,于是放慢了脚步。
等人跟上,他不自在道:“待会儿要去见贵妃,总不好对张洙太过。”
陈允渡:“陛下裁断即可。”
“陈卿还在生气?”皇帝听着他比在朝中说话冷了几个度的声音,苦笑着摇了摇头,“朕知昨日你于宁华殿站了一天未见她人心中不满,但朕牵线搭桥时是不是说过,若她不愿见卿亦该有所心理准备。”
“并非为此。”陈允渡自然没觉得贵妃对自己的态度有多大问题。他站在张家对立面,纵使有理,那也是贵妃的母族。
他切了话题,询问:“娘娘同意见我了?”
皇帝:“是。她身边贴身宫女来禀……到了宁华殿,你语气委婉些。”
“臣有分寸。”
这句话皇帝还是信的,陈允渡温和起来和今日冷如霜的状态简直是两个人。
宁华殿外,宫女像是早就知道皇帝会带着人过来,远远地便开始行礼。
外界相传贵妃盛宠,更有老臣不怕死谏言贵妃乃祸国殃民之相。然今日进殿,却发现宁华殿服侍的宫女并不算多,甚至相较于她贵妃尊荣,人数还算少。
宁华殿也并非琉璃碧瓦、金碧辉煌,从外观上看,它带着几分古朴岁月的味道。唯一的特点,便是离官家的寝殿接近。
入殿后,首先钻入鼻腔的便是一股浓郁的花香,当花香退散,浮现出萦绕不散的药味。屏风遮挡只能看见上首女子影绰的身影,她淡淡的嗓音带着虚弱,轻声道:“吾于宁华殿见汝于理不合,陛下念吾体弱,特赐恩典,陈大人请坐。”
陈允渡又一作揖后于旁侧坐下。
皇帝皱了皱眉头,想要说些什么。下一瞬,贵妃的话语透过屏风传来,“陛下还请在帘后稍候。”
珠帘不隔绝声音,让皇帝入珠帘后等待,只是表明此事不愿让陛下掺和进来。
皇帝沉默了一瞬,便乖乖入了帘后。正好,他也有话要责问宫女——明知贵妃身体不适,还熏这么浓郁的花香做什么?
有宫女为陈允渡奉茶,茶水清冽,虽然孤品仙茗,却别有一番滋味。陈允渡端起茶轻嗅,却没有喝,保持着这个姿势,他道:“娘娘与臣所想不同。”
贵妃似乎笑了笑,她说:“吾知晓外界如何判吾,但吾不在意。”
早在庆历末年起,直至如今皇祐年间,贵妃都是当之无愧的盛宠第一人,对于外界的风声,自然有所了解。
她说不在意,并非强颜欢笑,而是真的不在意。
“于吾而言,此间惟陛下与张家最要紧。史官工笔于吾并非嘉奖,谏官冷语于吾并非冷箭。”贵妃说,“吾出身不好,少时读的书不多,后来遇见陛下,是他教吾。可惜吾并非好学生,习不得陛下万千分之一。”
“娘娘谦虚。”陈允渡耐心地倾听。
她今日的精神难得很好,笑着分享自己与君王的相识。
陈允渡自然不会故意打断,而一旁的皇帝训了宫女几句后,便安静了下来,静静听着另一个视角的故事、那段她从前不愿谈及的故事。
“未得陛下封赏前,吾父宫廷乐工出身,虽出入宫闱,只一介贱籍,母亲是章惠太后宫中的侍女,八岁之前,家中虽然辛苦,但父母在,吾心有安处。八岁后,父亲亡故,吾被送入宫中为宫女,依旧是伺候章惠太后。后来章惠太后薨,吾被遣散,又五年,应召为皇后侍女。这期间,吾遇见一人,被封为‘清河郡君’。”
这一人是谁,不言而喻。
陈允渡没有说话,正好,贵妃也不需要他人的点评。她微笑着,像是短暂怀念自己最美好的少年时光。
“久闻陈大人晓诗词音律,吾作一首诗,请听之。”
陈允渡:“诗词浅疏,承蒙娘娘不弃,愿闻其详。”
“深殿暮春锁烟柳,玉阶风拂袖。教坊旧曲误低眸,惊鸿影碎,金瓯堕琼玖。忽闻盏裂声清透,天子回鸾首。一霎天光,照彻卑寒久。”
皇帝哑然良久,他从未听过。
此诗套用《醉花阴》,字字缩略,字字意象,皆指代二人初遇时她失手打翻茶水引起的不解之缘。卑寒久……原来她也会垂伤自己的身世吗?
陈允渡能从她的词作中知道初遇,却并不能体会两人情感的流转,略顿后,他道:“似乎缺了一句。”
“是,缺了一句。大抵总是要一处缺憾,才能得吾心中圆满。”贵妃点了点头,本以为这首词作只会湮没自己心中,没想到还能有说出来这一日,她笑着说,“今日与陈大人讲话,吾很轻松。陈大人,你可以说你的事了。”
陈允渡的耐心得到了回报,搜集的罪证都是至关重要之物,他时刻带在身上,闻言,立刻从袖袍中拿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一沓纸卷递给旁边侍女,“请呈给娘娘。”
皇帝刚从词作中回神,陡然听到这一句,心跳瞬间加快。
仿佛只有他沉溺在那场初遇时的风花雪月中,而帘子外的两人,步入盛夏。
等侍女捧着纸卷走入屏风后,陈允渡道:“娘娘,所有呈证皆有印拓。”
“陈大人是在担心吾毁了它们吗?”
陈允渡自然有这个顾虑,被点破也丝毫没有愧色,“证据乃数十名官吏多时辛苦,臣只是不愿他们辛劳作废。”
突然被点名的皇帝一阵心虚。
殿中只剩下了安静的翻页声,贵妃看得很慢,正如她自己所言,少时贫苦,文墨通之有限。
贵妃看了一半,合上了证据。
陈允渡:“人证皆已入京,若陛下娘娘要见,随时可以。”
“不用了,吾能看得分明。”贵妃打断他,声音虚弱了几分,“陈大人想怎么做?”
“国法论处。”陈允渡道。
贵妃的手颤了颤。
她不通晓律法,但也知道,这上面录着的不少事,都是能砍头抄家的大罪。
皇帝想要越过珠帘,也怕珠子碰撞的声音惊扰贵妃,只好写字传给陈允渡。
陈允渡正在等待贵妃下文,没想到没能听到贵妃回应,却先收到了官家的笔墨,扫了一眼,将其放在桌边。
纸上写的是:卿曾应我徐徐图之。
皇帝见他看了一眼就放在旁边,倏地瞪大眼睛。
沉默良久,贵妃道:“吾明白了。张家……确实仗着吾的庇护活得太好,惹出这许多是非,也叫陛下为难。”
陈允渡拱手道:“陛下与臣仪此事时多有迟疑,怕贵妃心伤,臣为大宋臣子,却不能坐视不理。”
贵妃:“陈大人是要与吾论是非长短吗?”
“非也。”陈允渡道,“接下此任后,师长亲友劝臣,说断不可行。臣与他们说有转机,而转机,正是娘娘。”
贵妃:“你接着说。”
“恕臣冒昧,转机并非指娘娘身体欠佳恐日后难给庇护,也并非娘娘被天下生民所动从而大义灭亲,这个转机,是娘娘对陛下的用情。”陈允渡道,“正如陛下怕直接处置了张家让娘娘伤心,娘娘亦不愿陛下为自己和张家伤神。”
贵妃没有说话。
珠帘后面的皇帝怔住了。
张惟吉心中对陈允渡这张嘴又抬高了一个档次。短短一句话间接哄了两个人,有嘴如此,何处不兴盛?
贵妃说:“汝倒是看的明白。不错,天下生民吾不可见,能令吾真正在意的,是陛下。”
顿了顿,她低声道:“自去岁年末,陛下已经三十七个夜晚不曾安眠。哪怕他在我面前,从不提起分毫。”
皇帝的眼眶酸涩,他隔着珠帘看着两人,手边忽地被递过来一方帕子,欲流的眼泪硬生生憋在眼眶,瞪了张惟吉一眼。
张惟吉:“……”
郑獬在心中为陈允渡点了根蜡。
朝会上的皇帝与亭台中的宛如两人。后汀院的陛下会为私情所牵肠,但御座关乎大宋及千万生民,他冷静自持,一件件处理着各方传递上来的消息,在做出抉择时,下意识地看向陈允渡。
“陈卿有何话说?”
陈允渡也是能将公私分开的人,分析利弊一如既往言简却直击要害,皇帝时而思索时而颔首,场面一派君臣亲厚。
众官员瞧在眼底,心中有了答案。
看来昨日陈大人晚归并非是惹怒天颜,说不准只是官家找他有些事需要解决呢。
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:与陈大人交好,百利而无一害。
待朝会接近尾声,辰时没能及时在陈允渡面前刷脸的臣子纷纷摩拳擦掌,只待官家一声令下,便上前与陈允渡结个善缘。
“若无人有事禀报,今日便议到此处,”皇帝说的口干舌燥,他轻咳一声,“众卿退下吧。陈爱卿,你留下。”
准备上前的众官:“?”
还来?
但皇帝站着不动,显然是要等陈允渡一道走。众官员悻悻摸了摸鼻子,麻溜地向皇帝行礼后,三两退出了大堂。
“看来陈大人还是颇得圣心。陛下接连召见,说不准是有什么要事嘱托给他。我有一个侄儿在户部做事,往后可要告诫他多跟在陈大人身后学着点。”
“合该如此,陈大人年少有为,想来那些传言不可信。”
“说起来昨日我就好奇了,陈大人刚从相州回来,怎么那么快就传言失去圣心,今日想来,说不准有人刻意造谣生事。”
张洙是唯一一个没有动的人。
第186章
耳畔的话语像一根根的针,用力地戳在他的胸口。
凭什么?他都听从了父亲的话与堂姊打好了招呼,为什么官家还与陈允渡关系这般密切?
“陛下——”张洙胸口的火越少越大,他握紧了拳头,紧紧地看着上首那个人。
明明那个人在姐姐面前,还会亲切地让他不必拘泥世俗礼仪,直接称呼他为“姐夫”。可现在为什么又要一而再、再而三站在陈允渡身边,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打张家的脸?
“张洙,朕与陈卿有话商议,”皇帝道,“若无旁的事,你先回去。”
“陛下,他可是——”
“退下!”皇帝声音冷了几分,“你连朕的话都不听了吗?”
皇帝的怒音在殿内回转,一时间,宫女和太监纷纷俯首下拜,“陛下息怒。”
陈允渡也跟着一道俯首:“陛下,正事要紧。”
张洙几乎在皇帝刚呵斥完便麻溜地跪在地上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他心中后知后觉地弥漫上悔意,自己当真被一时气恼冲昏了头脑,竟不管不顾地找君主要说法。他颤抖着嘴唇道:“陛下,臣知错。”
“看你在堂姊的份上……”皇帝深吸一口气,挥了挥袖,“只罚你禁足半个月。退下吧。”
张洙仍在后怕,听闻责罚,连忙叩首,“臣叩谢陛下。”
皇帝不再看他,转身离开。
宫道上除了洒扫的宫女和端着托盘行色匆匆的小太监再无他人,遇见圣驾威仪也自发俯身,做到不闻不听。皇帝赌气般跨步向前走,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该等一等陈允渡,于是放慢了脚步。
等人跟上,他不自在道:“待会儿要去见贵妃,总不好对张洙太过。”
陈允渡:“陛下裁断即可。”
“陈卿还在生气?”皇帝听着他比在朝中说话冷了几个度的声音,苦笑着摇了摇头,“朕知昨日你于宁华殿站了一天未见她人心中不满,但朕牵线搭桥时是不是说过,若她不愿见卿亦该有所心理准备。”
“并非为此。”陈允渡自然没觉得贵妃对自己的态度有多大问题。他站在张家对立面,纵使有理,那也是贵妃的母族。
他切了话题,询问:“娘娘同意见我了?”
皇帝:“是。她身边贴身宫女来禀……到了宁华殿,你语气委婉些。”
“臣有分寸。”
这句话皇帝还是信的,陈允渡温和起来和今日冷如霜的状态简直是两个人。
宁华殿外,宫女像是早就知道皇帝会带着人过来,远远地便开始行礼。
外界相传贵妃盛宠,更有老臣不怕死谏言贵妃乃祸国殃民之相。然今日进殿,却发现宁华殿服侍的宫女并不算多,甚至相较于她贵妃尊荣,人数还算少。
宁华殿也并非琉璃碧瓦、金碧辉煌,从外观上看,它带着几分古朴岁月的味道。唯一的特点,便是离官家的寝殿接近。
入殿后,首先钻入鼻腔的便是一股浓郁的花香,当花香退散,浮现出萦绕不散的药味。屏风遮挡只能看见上首女子影绰的身影,她淡淡的嗓音带着虚弱,轻声道:“吾于宁华殿见汝于理不合,陛下念吾体弱,特赐恩典,陈大人请坐。”
陈允渡又一作揖后于旁侧坐下。
皇帝皱了皱眉头,想要说些什么。下一瞬,贵妃的话语透过屏风传来,“陛下还请在帘后稍候。”
珠帘不隔绝声音,让皇帝入珠帘后等待,只是表明此事不愿让陛下掺和进来。
皇帝沉默了一瞬,便乖乖入了帘后。正好,他也有话要责问宫女——明知贵妃身体不适,还熏这么浓郁的花香做什么?
有宫女为陈允渡奉茶,茶水清冽,虽然孤品仙茗,却别有一番滋味。陈允渡端起茶轻嗅,却没有喝,保持着这个姿势,他道:“娘娘与臣所想不同。”
贵妃似乎笑了笑,她说:“吾知晓外界如何判吾,但吾不在意。”
早在庆历末年起,直至如今皇祐年间,贵妃都是当之无愧的盛宠第一人,对于外界的风声,自然有所了解。
她说不在意,并非强颜欢笑,而是真的不在意。
“于吾而言,此间惟陛下与张家最要紧。史官工笔于吾并非嘉奖,谏官冷语于吾并非冷箭。”贵妃说,“吾出身不好,少时读的书不多,后来遇见陛下,是他教吾。可惜吾并非好学生,习不得陛下万千分之一。”
“娘娘谦虚。”陈允渡耐心地倾听。
她今日的精神难得很好,笑着分享自己与君王的相识。
陈允渡自然不会故意打断,而一旁的皇帝训了宫女几句后,便安静了下来,静静听着另一个视角的故事、那段她从前不愿谈及的故事。
“未得陛下封赏前,吾父宫廷乐工出身,虽出入宫闱,只一介贱籍,母亲是章惠太后宫中的侍女,八岁之前,家中虽然辛苦,但父母在,吾心有安处。八岁后,父亲亡故,吾被送入宫中为宫女,依旧是伺候章惠太后。后来章惠太后薨,吾被遣散,又五年,应召为皇后侍女。这期间,吾遇见一人,被封为‘清河郡君’。”
这一人是谁,不言而喻。
陈允渡没有说话,正好,贵妃也不需要他人的点评。她微笑着,像是短暂怀念自己最美好的少年时光。
“久闻陈大人晓诗词音律,吾作一首诗,请听之。”
陈允渡:“诗词浅疏,承蒙娘娘不弃,愿闻其详。”
“深殿暮春锁烟柳,玉阶风拂袖。教坊旧曲误低眸,惊鸿影碎,金瓯堕琼玖。忽闻盏裂声清透,天子回鸾首。一霎天光,照彻卑寒久。”
皇帝哑然良久,他从未听过。
此诗套用《醉花阴》,字字缩略,字字意象,皆指代二人初遇时她失手打翻茶水引起的不解之缘。卑寒久……原来她也会垂伤自己的身世吗?
陈允渡能从她的词作中知道初遇,却并不能体会两人情感的流转,略顿后,他道:“似乎缺了一句。”
“是,缺了一句。大抵总是要一处缺憾,才能得吾心中圆满。”贵妃点了点头,本以为这首词作只会湮没自己心中,没想到还能有说出来这一日,她笑着说,“今日与陈大人讲话,吾很轻松。陈大人,你可以说你的事了。”
陈允渡的耐心得到了回报,搜集的罪证都是至关重要之物,他时刻带在身上,闻言,立刻从袖袍中拿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一沓纸卷递给旁边侍女,“请呈给娘娘。”
皇帝刚从词作中回神,陡然听到这一句,心跳瞬间加快。
仿佛只有他沉溺在那场初遇时的风花雪月中,而帘子外的两人,步入盛夏。
等侍女捧着纸卷走入屏风后,陈允渡道:“娘娘,所有呈证皆有印拓。”
“陈大人是在担心吾毁了它们吗?”
陈允渡自然有这个顾虑,被点破也丝毫没有愧色,“证据乃数十名官吏多时辛苦,臣只是不愿他们辛劳作废。”
突然被点名的皇帝一阵心虚。
殿中只剩下了安静的翻页声,贵妃看得很慢,正如她自己所言,少时贫苦,文墨通之有限。
贵妃看了一半,合上了证据。
陈允渡:“人证皆已入京,若陛下娘娘要见,随时可以。”
“不用了,吾能看得分明。”贵妃打断他,声音虚弱了几分,“陈大人想怎么做?”
“国法论处。”陈允渡道。
贵妃的手颤了颤。
她不通晓律法,但也知道,这上面录着的不少事,都是能砍头抄家的大罪。
皇帝想要越过珠帘,也怕珠子碰撞的声音惊扰贵妃,只好写字传给陈允渡。
陈允渡正在等待贵妃下文,没想到没能听到贵妃回应,却先收到了官家的笔墨,扫了一眼,将其放在桌边。
纸上写的是:卿曾应我徐徐图之。
皇帝见他看了一眼就放在旁边,倏地瞪大眼睛。
沉默良久,贵妃道:“吾明白了。张家……确实仗着吾的庇护活得太好,惹出这许多是非,也叫陛下为难。”
陈允渡拱手道:“陛下与臣仪此事时多有迟疑,怕贵妃心伤,臣为大宋臣子,却不能坐视不理。”
贵妃:“陈大人是要与吾论是非长短吗?”
“非也。”陈允渡道,“接下此任后,师长亲友劝臣,说断不可行。臣与他们说有转机,而转机,正是娘娘。”
贵妃:“你接着说。”
“恕臣冒昧,转机并非指娘娘身体欠佳恐日后难给庇护,也并非娘娘被天下生民所动从而大义灭亲,这个转机,是娘娘对陛下的用情。”陈允渡道,“正如陛下怕直接处置了张家让娘娘伤心,娘娘亦不愿陛下为自己和张家伤神。”
贵妃没有说话。
珠帘后面的皇帝怔住了。
张惟吉心中对陈允渡这张嘴又抬高了一个档次。短短一句话间接哄了两个人,有嘴如此,何处不兴盛?
贵妃说:“汝倒是看的明白。不错,天下生民吾不可见,能令吾真正在意的,是陛下。”
顿了顿,她低声道:“自去岁年末,陛下已经三十七个夜晚不曾安眠。哪怕他在我面前,从不提起分毫。”
皇帝的眼眶酸涩,他隔着珠帘看着两人,手边忽地被递过来一方帕子,欲流的眼泪硬生生憋在眼眶,瞪了张惟吉一眼。
张惟吉:“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