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县令庶女 第12节
但是这可是晏殊和王安石!都是后世响当当的大人物,晏殊七岁能作文,十四岁以神童名应召入试,赐同进士出身;王安石二十一岁中进士,文字老练,针砭时弊……
能亲身感受北宋——漫长历史上最文化灿烂的时光之一,许栀和与有荣焉。
陈允渡见她发笑,心底更加不安。
许栀和抱着书,抬眸笑望着他,“谢谢郎君,我很喜欢。”
姑娘喜欢。
陈允渡不着痕迹地在心底松了一口气,又悄悄记下第二条:姑娘喜欢读书。
第一条是:姑娘喜欢回笼觉。
他心底想完,又觉得自己此举实在武断轻率,悄悄在心底那行字后面又加了三个字:待补充。
还书给书之后,两人便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
方梨望两人皆是红红的耳尖,偷笑一声,趁两人没有注意到她,小步跨上了台阶。
那日多亏有书斋伙计帮忙,才能请来张家舅少爷相帮。之前她和姑娘脱不开身,除了匣子里的银钱,事后一直没能好生道谢。
今日刚好有空,她一定要好好致谢。
许栀和注意到了方梨的离去,没有阻拦。魏县尉纳妾这件事,确实应该好好谢谢伙计。
等方梨道完谢,她还需要备上一些吃食、酒水,再添两吊钱红封……毕竟从峨桥县到水阳县这来回跑一趟、还是夜路,着实不容易。
她望着书封,书经常被人翻阅,边角已经微微磨损。她忍不住弯了弯嘴角,刚一抬眸,正与陈允渡对视上。
两人同时一怔,旋即同时移开视线,假装无事发生。
……如果再不说点别的,估计姑娘就要回去了。
陈允渡在心底给自己打气。
初冬的阳光虽然不烈,但姑娘皮肤细腻,定然不能久站在阳光下。他目光在长街上梭巡,见临河水榭空无一人,主动道:“姑娘今日忙吗?如果不忙,不如到水榭坐坐?”
许栀和:“好啊!”
她答应得极为干脆。
陈允渡按捺住自己紧张的内心,跟在许栀和半个身位后面。
这是一个礼貌、而不失温柔的举动。古代看中女子名声,男女未定亲之前,不能并肩行走,一般而言,多是男子走在前方。
可陈允渡自然而然地让她上前。
许栀和心情愉悦,坐在水榭凉亭下。凉亭上了年岁,四方檐角缀着的铃铛染上一层铜绿。
她将书放在旁边,目光落在陈允渡的身上,又飞快地移开。
她在等陈允渡主动找话与她讲。
就像刚刚那样。
第13章
陈允渡像是收到了许栀和的暗示,他在心中打了几遍腹稿,说话时候带着清浅的笑意,眸中星光涌动,炽热又含蓄。
他问:“还不知道姑娘名讳?”
陈允渡的音色清越,少年感十足。带着笑意的时候,像是冬雪初霁的第一抹暖阳,又像是麦浪稻林中被晒得暖洋洋的谷草堆,干净又原始。
许栀和笑意盈盈,收回望向水面的眼神,手指有意无意地在书封上划拉,轻轻的。
“我姓许,名叫栀和,栀子花的‘栀’,和煦的‘和’。”
许栀和。
陈允渡垂下眼眸,心跳如擂鼓。
他嗓音发哑,却又带着一股无言的珍视与认真,一字一句说得诚恳:“姑娘的名字,很好听。”
……如何和喜欢的女孩子讲话,对陈允渡而言自然是他在书堂上所学知识之外的内容。因此字字句句,都青涩生疏,甚至带上了几分笨拙。
许栀和很喜欢他这一份“笨拙”。
她目光流转,脚尖有一下没一下点着地面,像一根羽毛触碰指尖。
一阵风吹过,已经铜绿的铃铛发出“叮叮当当”的声响。
“叮当——”
这风来得很巧妙。
许栀和停下自己的小动作,抬手遮挡在自己的眼睫上面,眯着眼睛看向日光、和正在摇晃不休的铃铛。
“铃铛在动。”
她如此说道,含笑望着陈允渡。
陈允渡下意识反驳她的话:“不是铃铛……是风动。”
真的只是风在动吗?
说完,他顿了顿,后知后觉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。
胸腔的心跳一声比一声铿锵。他有些耳热,目光落在许栀和白皙粉嫩的脸上,张了张口,“某并非有意冒犯。”
许栀和脸上的笑意狡黠,装作毫无知觉,追问:“什么冒犯?”
陈允渡实在不知道如何开口。
许栀和伸手将自己被风吹起的一丝鬓发别到耳后,杏眸中星光点点,“你是不是想到了……慧能法师曾言——‘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’?”
陈允渡望着她,等她说完整,袖中的指尖微微一蜷。
他一时间也分不清是究竟是风吹铃铛动更响,还是他的心跳声……心动声更响。
……
许栀和见好就收。说完,抱起放在手边的一垒书,对他道:“陈郎君,时日不早了。我要回去了。”
陈允渡慢吞吞地让开半个身位,许栀和走了三五步路,忽然听到他在后面喊道:“姑娘。”
许栀和立刻回首,像是早就期待这一刻。
陈允渡酝酿着心中思绪,见许栀和等他说话,嘴比脑子更快地反应一步:
“冬日落雪之后,枫沙湖水面薄冰,芦苇飘荡,沿湖有摊贩市集,姑娘要不要一道来?”
许栀和愣了一下,朝他笑:“好。”
陈允渡便跟着笑了出来,“那一月之后,我在这里等你。”
许栀和扬了扬手中的书,“好。下次见面,我将这些书还给你。”
陈允渡道:“不急,不急。”
许栀和便抱着书走了。
陈允渡看着她的背影,复盘着方才见面的点点滴滴。
……他应该,没有惹得许姑娘不快。
他放下心来,抬眸望着檐角上晃动不停的铃铛,眼底溢满了笑意。
许姑娘答应他一道去枫沙湖了!
回去和梅丰羽好生说一声,自己已经有了他约,叫他别跑了空。
他打定主意,脚步都轻快了不少。
地上掉落的银杏叶金黄,像一把小小的扇子。陈允渡捡起一片落叶,一抬头,却看见面前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成年男子。
黑沉着一张脸。
……
另一旁,许栀和欢快地踮着脚尖,先是采买了一通需要送给伙计的答谢礼……汤昭云给她留了五两银子,她现在囊中不算羞涩,买的肉都是上好的前腿肉,酒也不是散酒,而是三百文一壶的蓬莱春。
回到书斋门口,方梨正等着许栀和回来,见她礼数备了周全,笑着对伙计道:“我就说我们姑娘会放在心上吧!”
伙计也看见她手中拎着的东西,慌乱地摆着手,“举手之劳,哪里值得这般郑重道谢。之前夜里就给了跑腿的银子,张举人也给了银钱。”
许栀和不由分说地将手中的谢礼递给伙计,朝他端端正正道谢道:“你帮了我,我心中感怀,再多谢礼都不算什么。你若是不收下,反倒会叫我心中不安。以后有事,我是万万不敢再麻烦了。”
伙计并不贪图她的谢礼,听她这么说,只好将礼收下,笑道:“那就多谢三姑娘和方梨姑娘了。”
等做完这最后一桩事,许栀和才算真正彻底放下心来,和方梨一道回了许府。
孙妈妈正在吩咐人打扫掉落的泡桐树叶,四姑娘许玉颜刚回来,正坐在院中石桌上大口喝水。
看见许栀和回来,她目光闪躲,避开了与她正面打招呼。
孙妈妈瞧见了方梨手中抱着的书册,笑了笑,什么也没有说。
三姑娘送张弗庸离开,路上买些东西让她带回来也正常……只是没有想过,张家郎君会送书。
当真打算让三姑娘一个姑娘家家考个状元不成?
许栀和和孙妈妈颔首致意,回到了西屋,脱去鞋袜,像鱼儿一样滑入床上,盖好衿被。
今日早起送小舅和小舅母离开,她起得早,还没睡够,现在肩头无担子,她乐得松快,对方梨叮嘱道:“今日若无天崩地裂的大事,千万不要喊我。”
她要尽情的睡个够。
……
峨桥县的渡口,汤昭云左等右等,才等回了张弗庸。
张弗庸脸上神色淡淡的,汤昭云打量了他两眼,没看出他情绪如何,只问道:“怎么去了那么久?”
从辰时三刻一直快到午初。
张弗庸摆了摆手,今日受到的冲击过多,他有些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说起。
汤昭云也没有催他,等两人站在船上,吹着迎面的江风,张弗庸才觉得神智清醒了不少。
他端着茶盏,一边喝一边道:“栀和那个丫头……”
汤昭云默默等待他的后半句话。
能亲身感受北宋——漫长历史上最文化灿烂的时光之一,许栀和与有荣焉。
陈允渡见她发笑,心底更加不安。
许栀和抱着书,抬眸笑望着他,“谢谢郎君,我很喜欢。”
姑娘喜欢。
陈允渡不着痕迹地在心底松了一口气,又悄悄记下第二条:姑娘喜欢读书。
第一条是:姑娘喜欢回笼觉。
他心底想完,又觉得自己此举实在武断轻率,悄悄在心底那行字后面又加了三个字:待补充。
还书给书之后,两人便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
方梨望两人皆是红红的耳尖,偷笑一声,趁两人没有注意到她,小步跨上了台阶。
那日多亏有书斋伙计帮忙,才能请来张家舅少爷相帮。之前她和姑娘脱不开身,除了匣子里的银钱,事后一直没能好生道谢。
今日刚好有空,她一定要好好致谢。
许栀和注意到了方梨的离去,没有阻拦。魏县尉纳妾这件事,确实应该好好谢谢伙计。
等方梨道完谢,她还需要备上一些吃食、酒水,再添两吊钱红封……毕竟从峨桥县到水阳县这来回跑一趟、还是夜路,着实不容易。
她望着书封,书经常被人翻阅,边角已经微微磨损。她忍不住弯了弯嘴角,刚一抬眸,正与陈允渡对视上。
两人同时一怔,旋即同时移开视线,假装无事发生。
……如果再不说点别的,估计姑娘就要回去了。
陈允渡在心底给自己打气。
初冬的阳光虽然不烈,但姑娘皮肤细腻,定然不能久站在阳光下。他目光在长街上梭巡,见临河水榭空无一人,主动道:“姑娘今日忙吗?如果不忙,不如到水榭坐坐?”
许栀和:“好啊!”
她答应得极为干脆。
陈允渡按捺住自己紧张的内心,跟在许栀和半个身位后面。
这是一个礼貌、而不失温柔的举动。古代看中女子名声,男女未定亲之前,不能并肩行走,一般而言,多是男子走在前方。
可陈允渡自然而然地让她上前。
许栀和心情愉悦,坐在水榭凉亭下。凉亭上了年岁,四方檐角缀着的铃铛染上一层铜绿。
她将书放在旁边,目光落在陈允渡的身上,又飞快地移开。
她在等陈允渡主动找话与她讲。
就像刚刚那样。
第13章
陈允渡像是收到了许栀和的暗示,他在心中打了几遍腹稿,说话时候带着清浅的笑意,眸中星光涌动,炽热又含蓄。
他问:“还不知道姑娘名讳?”
陈允渡的音色清越,少年感十足。带着笑意的时候,像是冬雪初霁的第一抹暖阳,又像是麦浪稻林中被晒得暖洋洋的谷草堆,干净又原始。
许栀和笑意盈盈,收回望向水面的眼神,手指有意无意地在书封上划拉,轻轻的。
“我姓许,名叫栀和,栀子花的‘栀’,和煦的‘和’。”
许栀和。
陈允渡垂下眼眸,心跳如擂鼓。
他嗓音发哑,却又带着一股无言的珍视与认真,一字一句说得诚恳:“姑娘的名字,很好听。”
……如何和喜欢的女孩子讲话,对陈允渡而言自然是他在书堂上所学知识之外的内容。因此字字句句,都青涩生疏,甚至带上了几分笨拙。
许栀和很喜欢他这一份“笨拙”。
她目光流转,脚尖有一下没一下点着地面,像一根羽毛触碰指尖。
一阵风吹过,已经铜绿的铃铛发出“叮叮当当”的声响。
“叮当——”
这风来得很巧妙。
许栀和停下自己的小动作,抬手遮挡在自己的眼睫上面,眯着眼睛看向日光、和正在摇晃不休的铃铛。
“铃铛在动。”
她如此说道,含笑望着陈允渡。
陈允渡下意识反驳她的话:“不是铃铛……是风动。”
真的只是风在动吗?
说完,他顿了顿,后知后觉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。
胸腔的心跳一声比一声铿锵。他有些耳热,目光落在许栀和白皙粉嫩的脸上,张了张口,“某并非有意冒犯。”
许栀和脸上的笑意狡黠,装作毫无知觉,追问:“什么冒犯?”
陈允渡实在不知道如何开口。
许栀和伸手将自己被风吹起的一丝鬓发别到耳后,杏眸中星光点点,“你是不是想到了……慧能法师曾言——‘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’?”
陈允渡望着她,等她说完整,袖中的指尖微微一蜷。
他一时间也分不清是究竟是风吹铃铛动更响,还是他的心跳声……心动声更响。
……
许栀和见好就收。说完,抱起放在手边的一垒书,对他道:“陈郎君,时日不早了。我要回去了。”
陈允渡慢吞吞地让开半个身位,许栀和走了三五步路,忽然听到他在后面喊道:“姑娘。”
许栀和立刻回首,像是早就期待这一刻。
陈允渡酝酿着心中思绪,见许栀和等他说话,嘴比脑子更快地反应一步:
“冬日落雪之后,枫沙湖水面薄冰,芦苇飘荡,沿湖有摊贩市集,姑娘要不要一道来?”
许栀和愣了一下,朝他笑:“好。”
陈允渡便跟着笑了出来,“那一月之后,我在这里等你。”
许栀和扬了扬手中的书,“好。下次见面,我将这些书还给你。”
陈允渡道:“不急,不急。”
许栀和便抱着书走了。
陈允渡看着她的背影,复盘着方才见面的点点滴滴。
……他应该,没有惹得许姑娘不快。
他放下心来,抬眸望着檐角上晃动不停的铃铛,眼底溢满了笑意。
许姑娘答应他一道去枫沙湖了!
回去和梅丰羽好生说一声,自己已经有了他约,叫他别跑了空。
他打定主意,脚步都轻快了不少。
地上掉落的银杏叶金黄,像一把小小的扇子。陈允渡捡起一片落叶,一抬头,却看见面前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成年男子。
黑沉着一张脸。
……
另一旁,许栀和欢快地踮着脚尖,先是采买了一通需要送给伙计的答谢礼……汤昭云给她留了五两银子,她现在囊中不算羞涩,买的肉都是上好的前腿肉,酒也不是散酒,而是三百文一壶的蓬莱春。
回到书斋门口,方梨正等着许栀和回来,见她礼数备了周全,笑着对伙计道:“我就说我们姑娘会放在心上吧!”
伙计也看见她手中拎着的东西,慌乱地摆着手,“举手之劳,哪里值得这般郑重道谢。之前夜里就给了跑腿的银子,张举人也给了银钱。”
许栀和不由分说地将手中的谢礼递给伙计,朝他端端正正道谢道:“你帮了我,我心中感怀,再多谢礼都不算什么。你若是不收下,反倒会叫我心中不安。以后有事,我是万万不敢再麻烦了。”
伙计并不贪图她的谢礼,听她这么说,只好将礼收下,笑道:“那就多谢三姑娘和方梨姑娘了。”
等做完这最后一桩事,许栀和才算真正彻底放下心来,和方梨一道回了许府。
孙妈妈正在吩咐人打扫掉落的泡桐树叶,四姑娘许玉颜刚回来,正坐在院中石桌上大口喝水。
看见许栀和回来,她目光闪躲,避开了与她正面打招呼。
孙妈妈瞧见了方梨手中抱着的书册,笑了笑,什么也没有说。
三姑娘送张弗庸离开,路上买些东西让她带回来也正常……只是没有想过,张家郎君会送书。
当真打算让三姑娘一个姑娘家家考个状元不成?
许栀和和孙妈妈颔首致意,回到了西屋,脱去鞋袜,像鱼儿一样滑入床上,盖好衿被。
今日早起送小舅和小舅母离开,她起得早,还没睡够,现在肩头无担子,她乐得松快,对方梨叮嘱道:“今日若无天崩地裂的大事,千万不要喊我。”
她要尽情的睡个够。
……
峨桥县的渡口,汤昭云左等右等,才等回了张弗庸。
张弗庸脸上神色淡淡的,汤昭云打量了他两眼,没看出他情绪如何,只问道:“怎么去了那么久?”
从辰时三刻一直快到午初。
张弗庸摆了摆手,今日受到的冲击过多,他有些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说起。
汤昭云也没有催他,等两人站在船上,吹着迎面的江风,张弗庸才觉得神智清醒了不少。
他端着茶盏,一边喝一边道:“栀和那个丫头……”
汤昭云默默等待他的后半句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