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160节
这时,贺家一大家子都到梅家了,安安看到她的好朋友们,欢喜笑着跑过去:“你们怎么来了。”
“小婶婶说,叫我们和娘来你家住几日。”
安安快活大笑:“那沈小妹妹跟我住。”
阮氏和林氏看到谭氏顿时知道渔娘怎么把谭氏叫来,怪她们没想周到。
于氏拉着谭氏说话:“你这孩子,知道我们从南溪县过来了,你也不来家里,等我这个老婆子去请你不成?”
“您老别冤枉我,我哪里敢呢,教我婆婆知道我敢这样,肯定要骂我。”谭氏笑道:“这不是知道您才到家,想等您歇一晚上,我再来嘛。”
谭氏夸道:“咱们六七年没见了吧,您气色越发好了,真是越活越年轻了。”
于氏笑眯了眼:“都是渔娘为了我费心。”
“渔娘孝顺。”
大人在说话,孩子们在屋里奔跑打闹,前院后院哪里都热闹。
偌大的一套宅子叫贺文嘉和渔娘住着,这几年几乎一直都是安安静静的,今儿住满了,以后只怕有的热闹了。
夫妻俩对视一眼,相视一笑。
也挺好!
第118章 说好的严父慈母
进京这几年发生了许多事情,贺文嘉跟渔娘说,他感觉自己在往前走,有时候也被推着往前走,一年又一年,今天家人亲朋相聚,他有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。
渔娘何尝不是如此,当年进京时他们两人还十分稚嫩,现在也在京城扎根立足了,还能稍稍庇佑身边亲近的人。
“贺文嘉,咱们俩这些年,还算做得不错吧。”
“嗯,我做得一般,你,尤其好。”
渔娘扭头看他,眉梢眼角都是笑。
可是在风云涌动的天子脚下,要想持续站稳脚跟,不被推倒,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小夫妻两人跟亲朋好友亲热了几日,对自己手里的差事依然要全力以赴,还要时时关注宫中和朝廷的动向。
十月一过,天气一日比一日冷,待到冬至后,渔娘把家中长辈送到温泉庄子住几日,她回京时碰到田家的车队。
田家回京带的行李很多,一行数过去十多辆马车,看起来风尘仆仆,一猜就知道他们肯定是日夜兼程低头赶路过来的,顾不得容貌。
从叙州府来京城,路上若是想轻松些,坐船肯定是首选。可坐船花费的时间多,田知府回京等不得,肯定是不走水路。
再说,田知府夫人是姚炳姚大人的侄女,姚夫人出身陕西潼关,他们夫妻一去叙州府就是六年,这次回京,田夫人若是想回娘家一趟,走陆路比走水路顺利多了。
这么一盘算,渔娘几乎都能猜到田知府一家走哪条路回京。
渔娘今日休息,不着急回京,吩咐马夫往后退一退,让田家人先进城。
田家的管家看到了,忙去禀报老爷夫人,田知府只说知道了。
天夫人姚氏笑道:“你自来对贺家梅家那一对小儿女十分喜欢,今儿怎么就这般疏离?”
“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反而要疏离些才好。我做的都是掉脑袋的事,平白牵扯他们做什么。”
姚氏轻叹:“老爷做的都是大事,我一个妇人家也帮不上什么忙,只能照顾照顾家里罢了。”
田国柱握住姚氏的手:“我心里有成算,你只管在家等我,我一定安安稳稳办完差事回家。”
“好,我信你。”
不信也没其他办法了。
他们夫妻知道这次进京处境艰难,怕祸及儿女,他们把几个孩子都送到潼关姚氏。有姚氏庇护着,至少在潼关,没人敢害他们。
渔娘跟田国柱也算有默契,两人不相见,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吧。
也是因为田国柱的态度,渔娘心里几乎已经确定,田大人去浙江,应是不会牵扯上贺文嘉。
渔娘才归家,半下午京城下起了大雪,渔娘在家看书,等到傍晚贺文嘉还不回来。
“夫人,您是双身子的人了,可饿不得,您就别等了。”
“知道了,上菜吧。”
渔娘独自用完晚食,外面天色昏暗,渔娘不想看书,把小林氏叫来说说话。
正巧了,小林氏正有话想跟夫人说呢。
小林氏笑道:“头一件事就是给小主子找奶娘的事。原来我们准备了三个奶妈妈,老夫人来了后从家里带了两个咱们自家的来。”带来的那两个开奶都一个多月了,如今都好吃好喝地伺候着,他们如今都在喂自家孩子,等三四个月后咱们小主子降生,正正好续上。”
“有五个备选?”
“正是,名单在这儿。”
小林氏送上准备好的名单,单子上头一个就是阿朱。
“阿朱还没到日子吧。”
“估摸着腊月里能生。原本名单里没有阿朱,阿朱自己愿意,加上阿朱婆家大嫂也在奶孩子,顺便能替她照看,想了想,就把她的名字添上去了。”
小林氏笑着道:“阿朱打小陪着您长大,到底情分跟外头的人不一样,选她,咱们也放心。”
渔娘平日里要去国子监教书,在家还要教弟子,得闲了还要读书,料理家中人情来往之事,靠自己奶孩子不现实,渔娘也不纠结了。
渔娘道:“阿朱既愿意,那就先定下阿朱。”
除了阿朱之外,渔娘又选了一个贺家的奶娘。
小林氏见状心里便有数了。
又说了会儿话,外头天色都黑了,渔娘捂嘴打哈欠,等不了了,她要洗漱准备睡下了。
渔娘起身,看了眼外头的大雪:“叫厨房留个灶眼别熄火,锅里留些骨头汤,等他回来了,给他煮碗热腾腾的骨汤面吃。”
“哎。”
“一会儿你去东跨院瞧瞧,若是温子乔和二郎孙平他们还在读书,问他们可要加顿夜宵,若是要,也给安排了。”
“是。”
渔娘回屋洗漱歇息,困倦得很,倒头就睡,连贺文嘉什么时辰回家的都不知道。
隔天一大早,雪停了,外头被地上的积雪映衬得十分亮堂。
贺文嘉起身惊动了渔娘,渔娘睁开眼,就着窗外的一点点光亮,看他在穿衣裳,她懒懒问道:“昨儿什么时辰回来的?”
“快子时才回来。”
贺文嘉穿好衣袍回头笑道:“多谢你惦记我,我半夜回来吃了一碗热汤面才休息,肚肠暖乎乎地入睡,十分舒坦。”
渔娘笑哼一声,伸了伸胳膊,要起身。
贺文嘉忙道:“可别,如今你身子重,不必跟我一块儿,你再睡一会儿。”
“睡够了,我想陪你用早食。”
渔娘掀开被子起身,有火墙烘着,倒不是十分冷。
渔娘道:“你最近真是忙,我又睡得早,若不是早上跟你坐一坐,咱们夫妻一天到晚都说不上一句话。”
外头的丫头听到屋里的动静,掌灯进来。
“听你的,咱们说说话。”
贺文嘉背着暖光蹲下,给她穿毛茸茸的短靴。
今天早晨有一碟香菇青菜包子,一碟豆干腊肉包子,另配小米粥、瘦肉粥及几个小菜。
贺文嘉先给她盛了一碗小米粥,说起昨日衙门里的事。
“昨儿田大人回京,皇上在太和殿见他,我当时正好在,我听皇上跟田大人说话的意思,田大人肯定不会在京城过年了,过几日就要去浙江。”
“想赶在明年开春前把事情理出头绪,怕影响明年春耕吧。”
贺文嘉也觉得是这样。
贺文嘉道:“薛广和王苍快回来了。”
“安徽的事情了了?”
“嗯,安徽的人口、土地、人丁账册昨儿送回京了,我昨天一整天都在太和殿,就是为了跟户部和工部的大人们办理账册的事。”
“没做完吧?”
“没有,今儿还要去。皇上十分看重,一定要咱们在他眼前把事情做好。”
理清安徽如今的人地赋税,和往年一比较,就知道薛广和王苍的差事办得如何了。
“若不出意外,薛广回来后应该是走马上任礼部尚书,入内阁。王苍任吏部右侍郎。”
渔娘一惊:“正七品翰林院编修,出京两年,回来直接就荣升正三品吏部右侍郎?这也太吓人了,推行国策的功劳就这般大?”
贺文嘉笑道:“推行国策的功劳确实大,一代新人换旧人,现在位居四品高官以上的官员,一半以上都有过被点钦差,成功推行国策的功劳。”
当然,也要人活着回京才行,死在外头就什么都没有了。所以说功劳虽大,这也是个要命的活儿。
“不过嘛,那些大人们都不如王苍升得快。王苍能一步走到吏部右侍郎的位置,一是因为陈方进早有算计,前户部右侍郎前年就想致仕了,愣是被陈方进多留了两年,上月才让人走,就是为了给王苍留个机会。”
“只这个?还有什么说法?”渔娘问道。
“另外,皇上本来也想推个人出来,陈方进这一两年低调做人,皇上估计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,如了他的意,选王苍当这个出头人。”
渔娘放下勺子,叹道:“王苍以世家子的身份入仕,他又踩着江苏、安徽的地方大族升官发财,若是没有陈家帮他,以后皇上但凡要找个人送给地方大族出气,不选王苍选谁?”
陈方进推了一把,皇帝也顺水推舟,王苍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,以后更不好回头了。
“王苍若是想保全自己,真到了那一日,若是能推个比他更大的人出来,他或许能逃过一劫。”
渔娘说的就是如今的世家头子陈方进。
不过,这也要看皇上准不准,还要看陈方进有没有余力,以及,王苍担不担得起骂名。
陈家不仅对王苍有知遇之恩,王苍的夫人还是陈家人,王苍若是推陈家给自己挡刀,他的名声就彻底烂了。
“皇上那儿……”
“你难道以为皇上是个心软之人?”
“小婶婶说,叫我们和娘来你家住几日。”
安安快活大笑:“那沈小妹妹跟我住。”
阮氏和林氏看到谭氏顿时知道渔娘怎么把谭氏叫来,怪她们没想周到。
于氏拉着谭氏说话:“你这孩子,知道我们从南溪县过来了,你也不来家里,等我这个老婆子去请你不成?”
“您老别冤枉我,我哪里敢呢,教我婆婆知道我敢这样,肯定要骂我。”谭氏笑道:“这不是知道您才到家,想等您歇一晚上,我再来嘛。”
谭氏夸道:“咱们六七年没见了吧,您气色越发好了,真是越活越年轻了。”
于氏笑眯了眼:“都是渔娘为了我费心。”
“渔娘孝顺。”
大人在说话,孩子们在屋里奔跑打闹,前院后院哪里都热闹。
偌大的一套宅子叫贺文嘉和渔娘住着,这几年几乎一直都是安安静静的,今儿住满了,以后只怕有的热闹了。
夫妻俩对视一眼,相视一笑。
也挺好!
第118章 说好的严父慈母
进京这几年发生了许多事情,贺文嘉跟渔娘说,他感觉自己在往前走,有时候也被推着往前走,一年又一年,今天家人亲朋相聚,他有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。
渔娘何尝不是如此,当年进京时他们两人还十分稚嫩,现在也在京城扎根立足了,还能稍稍庇佑身边亲近的人。
“贺文嘉,咱们俩这些年,还算做得不错吧。”
“嗯,我做得一般,你,尤其好。”
渔娘扭头看他,眉梢眼角都是笑。
可是在风云涌动的天子脚下,要想持续站稳脚跟,不被推倒,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小夫妻两人跟亲朋好友亲热了几日,对自己手里的差事依然要全力以赴,还要时时关注宫中和朝廷的动向。
十月一过,天气一日比一日冷,待到冬至后,渔娘把家中长辈送到温泉庄子住几日,她回京时碰到田家的车队。
田家回京带的行李很多,一行数过去十多辆马车,看起来风尘仆仆,一猜就知道他们肯定是日夜兼程低头赶路过来的,顾不得容貌。
从叙州府来京城,路上若是想轻松些,坐船肯定是首选。可坐船花费的时间多,田知府回京等不得,肯定是不走水路。
再说,田知府夫人是姚炳姚大人的侄女,姚夫人出身陕西潼关,他们夫妻一去叙州府就是六年,这次回京,田夫人若是想回娘家一趟,走陆路比走水路顺利多了。
这么一盘算,渔娘几乎都能猜到田知府一家走哪条路回京。
渔娘今日休息,不着急回京,吩咐马夫往后退一退,让田家人先进城。
田家的管家看到了,忙去禀报老爷夫人,田知府只说知道了。
天夫人姚氏笑道:“你自来对贺家梅家那一对小儿女十分喜欢,今儿怎么就这般疏离?”
“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反而要疏离些才好。我做的都是掉脑袋的事,平白牵扯他们做什么。”
姚氏轻叹:“老爷做的都是大事,我一个妇人家也帮不上什么忙,只能照顾照顾家里罢了。”
田国柱握住姚氏的手:“我心里有成算,你只管在家等我,我一定安安稳稳办完差事回家。”
“好,我信你。”
不信也没其他办法了。
他们夫妻知道这次进京处境艰难,怕祸及儿女,他们把几个孩子都送到潼关姚氏。有姚氏庇护着,至少在潼关,没人敢害他们。
渔娘跟田国柱也算有默契,两人不相见,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吧。
也是因为田国柱的态度,渔娘心里几乎已经确定,田大人去浙江,应是不会牵扯上贺文嘉。
渔娘才归家,半下午京城下起了大雪,渔娘在家看书,等到傍晚贺文嘉还不回来。
“夫人,您是双身子的人了,可饿不得,您就别等了。”
“知道了,上菜吧。”
渔娘独自用完晚食,外面天色昏暗,渔娘不想看书,把小林氏叫来说说话。
正巧了,小林氏正有话想跟夫人说呢。
小林氏笑道:“头一件事就是给小主子找奶娘的事。原来我们准备了三个奶妈妈,老夫人来了后从家里带了两个咱们自家的来。”带来的那两个开奶都一个多月了,如今都好吃好喝地伺候着,他们如今都在喂自家孩子,等三四个月后咱们小主子降生,正正好续上。”
“有五个备选?”
“正是,名单在这儿。”
小林氏送上准备好的名单,单子上头一个就是阿朱。
“阿朱还没到日子吧。”
“估摸着腊月里能生。原本名单里没有阿朱,阿朱自己愿意,加上阿朱婆家大嫂也在奶孩子,顺便能替她照看,想了想,就把她的名字添上去了。”
小林氏笑着道:“阿朱打小陪着您长大,到底情分跟外头的人不一样,选她,咱们也放心。”
渔娘平日里要去国子监教书,在家还要教弟子,得闲了还要读书,料理家中人情来往之事,靠自己奶孩子不现实,渔娘也不纠结了。
渔娘道:“阿朱既愿意,那就先定下阿朱。”
除了阿朱之外,渔娘又选了一个贺家的奶娘。
小林氏见状心里便有数了。
又说了会儿话,外头天色都黑了,渔娘捂嘴打哈欠,等不了了,她要洗漱准备睡下了。
渔娘起身,看了眼外头的大雪:“叫厨房留个灶眼别熄火,锅里留些骨头汤,等他回来了,给他煮碗热腾腾的骨汤面吃。”
“哎。”
“一会儿你去东跨院瞧瞧,若是温子乔和二郎孙平他们还在读书,问他们可要加顿夜宵,若是要,也给安排了。”
“是。”
渔娘回屋洗漱歇息,困倦得很,倒头就睡,连贺文嘉什么时辰回家的都不知道。
隔天一大早,雪停了,外头被地上的积雪映衬得十分亮堂。
贺文嘉起身惊动了渔娘,渔娘睁开眼,就着窗外的一点点光亮,看他在穿衣裳,她懒懒问道:“昨儿什么时辰回来的?”
“快子时才回来。”
贺文嘉穿好衣袍回头笑道:“多谢你惦记我,我半夜回来吃了一碗热汤面才休息,肚肠暖乎乎地入睡,十分舒坦。”
渔娘笑哼一声,伸了伸胳膊,要起身。
贺文嘉忙道:“可别,如今你身子重,不必跟我一块儿,你再睡一会儿。”
“睡够了,我想陪你用早食。”
渔娘掀开被子起身,有火墙烘着,倒不是十分冷。
渔娘道:“你最近真是忙,我又睡得早,若不是早上跟你坐一坐,咱们夫妻一天到晚都说不上一句话。”
外头的丫头听到屋里的动静,掌灯进来。
“听你的,咱们说说话。”
贺文嘉背着暖光蹲下,给她穿毛茸茸的短靴。
今天早晨有一碟香菇青菜包子,一碟豆干腊肉包子,另配小米粥、瘦肉粥及几个小菜。
贺文嘉先给她盛了一碗小米粥,说起昨日衙门里的事。
“昨儿田大人回京,皇上在太和殿见他,我当时正好在,我听皇上跟田大人说话的意思,田大人肯定不会在京城过年了,过几日就要去浙江。”
“想赶在明年开春前把事情理出头绪,怕影响明年春耕吧。”
贺文嘉也觉得是这样。
贺文嘉道:“薛广和王苍快回来了。”
“安徽的事情了了?”
“嗯,安徽的人口、土地、人丁账册昨儿送回京了,我昨天一整天都在太和殿,就是为了跟户部和工部的大人们办理账册的事。”
“没做完吧?”
“没有,今儿还要去。皇上十分看重,一定要咱们在他眼前把事情做好。”
理清安徽如今的人地赋税,和往年一比较,就知道薛广和王苍的差事办得如何了。
“若不出意外,薛广回来后应该是走马上任礼部尚书,入内阁。王苍任吏部右侍郎。”
渔娘一惊:“正七品翰林院编修,出京两年,回来直接就荣升正三品吏部右侍郎?这也太吓人了,推行国策的功劳就这般大?”
贺文嘉笑道:“推行国策的功劳确实大,一代新人换旧人,现在位居四品高官以上的官员,一半以上都有过被点钦差,成功推行国策的功劳。”
当然,也要人活着回京才行,死在外头就什么都没有了。所以说功劳虽大,这也是个要命的活儿。
“不过嘛,那些大人们都不如王苍升得快。王苍能一步走到吏部右侍郎的位置,一是因为陈方进早有算计,前户部右侍郎前年就想致仕了,愣是被陈方进多留了两年,上月才让人走,就是为了给王苍留个机会。”
“只这个?还有什么说法?”渔娘问道。
“另外,皇上本来也想推个人出来,陈方进这一两年低调做人,皇上估计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,如了他的意,选王苍当这个出头人。”
渔娘放下勺子,叹道:“王苍以世家子的身份入仕,他又踩着江苏、安徽的地方大族升官发财,若是没有陈家帮他,以后皇上但凡要找个人送给地方大族出气,不选王苍选谁?”
陈方进推了一把,皇帝也顺水推舟,王苍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,以后更不好回头了。
“王苍若是想保全自己,真到了那一日,若是能推个比他更大的人出来,他或许能逃过一劫。”
渔娘说的就是如今的世家头子陈方进。
不过,这也要看皇上准不准,还要看陈方进有没有余力,以及,王苍担不担得起骂名。
陈家不仅对王苍有知遇之恩,王苍的夫人还是陈家人,王苍若是推陈家给自己挡刀,他的名声就彻底烂了。
“皇上那儿……”
“你难道以为皇上是个心软之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