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章
  袁哥儿瞬间眼冒凶光,“你好没礼貌,敢取笑你夫郎的好友!”
  官二怼回去:“也不知道是谁没礼貌,见了哥夫也不问好。”
  “好你个官二!哥夫?我呸!”
  沈逸被他两吵的头疼,每次见面都要开怼:“好了你两到底是有什么不对头的,每次都要斗嘴。”
  袁哥儿瘪嘴不吭声了,说起来还是他先不礼貌,跟官二结了梁子。
  官二也不占理,毕竟这次他取笑人在先。
  然后两人别扭的选择翻篇。
  藤框都装了个大半满,于是收工,打道回府。
  三人一道下山去,中途两个不对头的人克制着没再斗嘴。
  但袁哥儿还是忍不住对着官二的后脑勺嘀嘀咕咕。
  沈逸反正不拉偏架,两人斗嘴,两人自己解决。
  就是事后两人齐齐找他要公道,有点头疼。
  沈逸讲究个怀柔政策,都斗了嘴,都不礼貌,所以下次谁能忍着不斗嘴那就是斗嘴的那个人不礼貌。
  两人默契的把袁哥儿送到松茸村口,才并肩回家。
  黄昏下两人的发髻被染的橘红。
  第四十一章
  沈逸跟袁哥儿约好一整个虫草季都要上山寻摸虫草和菌子,虫草季后就要忙秋收,到时候官恒就要上工了。
  耳濡目染下官恒和官二也逐渐熟悉了农活,做的有模有样,官恒到底是个文人,没那把子劳力。
  官母和赵姨娘把一大家子的夏衣赶了出来,人人都有,二娃也有一件,官家大嫂还给二娃和圆圆的褂子上锈了花样,圆圆的是一边一株兰草,二娃的是一支桃枝上面有几朵粉粉的花苞。
  二娃喜爱极了,穿上后很是爱干净。
  自从来了官家,小哥儿越发水灵了,从头到脚收拾得干干净净。
  沈逸忙不过来的时候,都是官家大嫂和官母为他梳洗,再不像之前那样邋邋遢遢。
  就是可惜这孩子,还是不说话,也没个笑模样,安安静静得惹人心疼。
  方姨娘失踪的事,不了了之,官安到底不是小孩,从京城到松茸这一路看过见过太多,不用人劝,自己就明白得听话,得变得有用,今后要靠着两位兄长过活。
  家里的菌子,药材,虫草越来越多,县里的物价也水涨船高,官二没急着拿去县城卖了换粮,一个是秋收后家里有两亩地的青稞,还有红薯土豆,今年只需要在秋收时跟村里换二百来斤青稞粒儿自己磨粉,就能过到来年入夏了。
  官二身上还有几钱银子,打算留到秋收后置办布料,给家里人置办冬衣。
  今年都能穿上棉袄子,种了五亩的棉花产出除了自家冬衣,棉被续棉,指定还够卖些出去换些肉食。
  沈逸的那处小屋子,赵姨娘带着官礼搬了过去,饭食还是在这边吃,只是去那边添点人气。
  ——夜里。
  官二又趁两小孩睡着了悄咪咪把沈逸搂在怀里,美美的解了几口馋,却全身发热,脑门子憋出一头的汗。
  沈逸贴着官二脖子小小声的说:“得给二娃想个名字了,我寻思着去找村长把二娃户口移到我们户上。”
  官二用下巴摩挲着沈逸的发顶:“明天上午就去,大哥也去,小伍户口还没落大哥户上呢。”
  沈逸:“二娃太安静了,我想给他起个活泼点的名字。”
  官二:“那便单名一个‘悦’字,或者再活泼些取个朗字?”
  沈逸都在心里念了念:“沈悦好听些,但还差点意思,我再好好想想。”
  官二:“先睡觉,明儿再想,想不出来还能一直不合眼?”
  沈逸轻笑着拍了拍官二,“我就要想,想不出来,我还真就不睡了。”
  官二听得心里乐开花,夫郎这是给自己撒娇呢。
  在黑夜里晾着大板牙,眼珠子一转:“单名一个‘铃’字,小名儿就叫小铃铛了,希望他以后笑声比铃铛还悦耳。”
  沈逸念出声:“沈铃?铃儿,闺名铃儿也好听呢。”
  沈逸心满意足靠在官二怀里合上了眼。
  松茸村虽不用缴纳粮税,但人口税是免不了的。
  人口税不管几口人,是按户收税,官家立了两户,就交两户的税。
  每户每年税五百文,如有参与建设城墙,修路修堤坝等民生利益大事的则免其户下税收。
  这是高祖定下的条令至今还未更改,大邑的国土上也就没有徭役的说法,但徭役变相成了征丁。
  官员为了政绩好看,大兴土木建设的时候就会用低廉的报酬征用工人。
  很多人为的不是报酬,而是来年不必上交户税。
  若非松茸村地产不丰,否则不交粮税是放在全国各地都要被人眼热的。
  一大早就去给两小孩儿上了户口,为着也算是件添丁进口的喜事儿,沈逸今日都没上山。
  从村长家回来就进了灶房。
  泥炉里文火熬着一瓮红薯白米粥,灶台上用小铁锅炖了锅牛骨芋头,扯了几张面皮等快熟了再盖在上面,就有锅贴吃了。
  官二高高兴兴得给夫郎打下手,洗红薯芋头,削红薯芋头,皮儿留着喂给怀孕的母羊。
  秋收后母羊也该下崽儿了。
  一大家子开了顿荤,吃得肚饱,很是满足。
  从今以后,小伍和二娃有了大名,‘官仪’和‘沈铃’。
  “小铃铛下午和小仪一起跟着小么去山里转转?咱们捡菌子去。”